沈阳超细水泥注浆工艺
作者:tw2 发布时间:2025-06-23 11:30:28点击:1711
一、工艺原理
超细水泥注浆工艺是利用压力设备,将具有高细度特性的水泥基浆液注入到岩土层、混凝土结构的裂隙、空洞或孔隙中。相较于普通水泥,超细水泥颗粒粒径极小,其平均粒径通常在 5 微米以下,比表面积大于 800㎡/kg,这使得浆液具备更强的渗透能力,能够进入毫米级甚至微米级的细微缝隙。当浆液注入目标区域后,会逐渐凝结硬化,填充缝隙与空洞,增强结构密实度,有效改善岩土层的力学性能,提高地基承载能力;同时,也能修复混凝土结构的缺陷,起到加固和防渗的双重作用 。
二、工艺流程
(一)施工准备
场地勘察:施工前需对工程场地进行详细勘察,收集地质资料,包括岩土层分布、地下水水位、地质构造等信息,为制定合理的注浆方案提供依据。
材料准备:选用符合质量标准的超细水泥,检查水泥的细度、强度等指标,确保其满足工程要求。同时,准备好必要的添加剂,如减水剂、早强剂等,以改善浆液性能。
设备调试:对注浆泵、搅拌机、压力表等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调试,确保设备运行正常,计量准确。
(二)布孔与钻孔
根据工程设计要求,在待注浆区域进行布孔。布孔方式可采用梅花形、矩形等,孔距、排距需严格按照设计方案确定。钻孔过程中,应控制好钻孔深度、垂直度和孔径,确保钻孔符合设计标准。钻孔完成后,需对孔内进行清理,去除残渣和杂物。
(三)浆液配制
按照设计配合比,在搅拌机中依次加入超细水泥、水及添加剂,进行充分搅拌。搅拌时间应根据浆液的特性和搅拌机的性能确定,一般不少于 3 分钟,以确保浆液混合均匀、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稳定性。在配制过程中,需严格控制浆液的水灰比,避免因水灰比不当影响注浆效果。
(四)注浆施工
将配制好的浆液通过注浆泵注入钻孔中。注浆过程中,需密切关注注浆压力、注浆量和注浆速度等参数。初始注浆压力应控制在较低水平,一般为 0.3 - 0.5MPa,随着浆液的注入,压力逐渐升高。当压力达到设计终压(通常为 1.5 - 2.5MPa),且注浆量满足设计要求或在设计终压下持续注浆 10 - 15 分钟,进浆量小于 40L/min 时,可结束注浆。注浆顺序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采用跳孔注浆或顺序注浆的方式,以防止串浆现象发生。
(五)封孔
注浆结束后,应及时对注浆孔进行封孔处理。封孔可采用 “注浆封孔法”,即在注浆压力下降至零后,向孔内注入少量高浓度的水泥浆,直至孔口溢浆,然后用水泥砂浆将孔口封堵密实。
三、技术要点
浆液性能控制:严格控制浆液的水灰比、流动性和凝结时间。水灰比过大,会导致浆液强度降低;水灰比过小,浆液流动性差,影响渗透效果。根据不同的工程需求,合理调整添加剂的种类和掺量,以满足注浆工艺要求。
注浆压力控制:注浆压力是影响注浆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。压力过小,浆液无法有效渗透;压力过大,可能导致地面隆起、结构破坏等问题。在施工过程中,应根据地质条件、注浆深度等因素,合理调整注浆压力,并做好压力监测记录。
注浆量控制:注浆量应根据设计要求和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控制。通过理论计算和现场试验,确定合理的注浆量,确保目标区域得到充分填充。同时,要注意观察注浆过程中的地面变化情况,防止因注浆量过大造成地面隆起或其他不良后果。
四、质量控制
原材料质量检验:对进场的超细水泥、添加剂等原材料进行严格检验,确保其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设计要求。每批次原材料均需提供质量证明文件,并按规定进行抽样复检。
施工过程质量检查:加强对施工过程的质量检查,包括布孔位置、钻孔深度、浆液配制、注浆压力、注浆量等关键环节。做好施工记录,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。
注浆效果检测:注浆施工完成后,可采用地质雷达、压水试验、取芯检测等方法对注浆效果进行检测。检查注浆区域的密实度、强度、防渗性能等指标是否满足设计要求,如发现问题,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。